视点丨应强化义务教育最大公共产品属性

2021-07-07 10:17: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公众号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义务教育是关系每个家庭的最大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基本职责,聚焦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促进教育公平刻不容缓。”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直言,近年来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存在,教育资源均等化的步伐还有待加快。

既然教育事业被视为最大公共产品,那其自身具备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属性就当被彻底激活。政府提供义务教育本身应该在实现教育资源均衡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做到教育公平。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均衡教育资源最为重要的在于加速兑现师资力量的均衡分配,加快补齐教育短板,确保城乡教育齐头并进,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等多年来呼吁的政策内容。

增加学位供给努力“消除大班额”

小溪是山东省某地级市一所公立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作为传统的生源大省,单个班级生源多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而今年,最让她开心的事情是,班级人数由原来的60人降到了45人。“教室终于多出了一条过道,还有更多的地方放书包了。”她告诉记者。2021年,小溪所在的学校经历一场“消除大班额”的改善,原有单一班级生源多的问题得到了化解。

2020年5月,山东省实施《全面消除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工作方案》,通过持续加强学校建设、调剂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师资,截至2020年年底增加中小学学位50万个,全面消除了中小学56人及以上大班额。

大班额问题由来已久,早在2018年,当时一位自称“一名县城小学教师”的网友在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提问表示,“近年来我们县城人口增加了好几倍,但学校却只增加了两所,班级人数普遍在90多人以上,甚至有部分班级达到近百人。”一时间,大班额问题开始进入公众视野,全国各地反映出来的大班额现象比比皆是,只不过,201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将当年消除大班额的任务定于“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之举也需时日。如今,彻底消除大班额现象终于指日可待。《意见》明确提出,2021—2025年,城镇学校学位供给满足学生入学需求,全国义务教育阶段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进一步降低。

如今,随着三孩政策的放开,预计适龄义务教育生源将逐步有所增加,对学位供给的需求仍将持续。《意见》提出要有序扩大城镇学位供给。要根据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和财力状况,优化完善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标准,新建、改扩建必要的义务教育学校,满足城镇学生入学需求,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用好经费保障是均衡教育资源关键

除了消除城镇大班额现象,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外,推进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农村教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义务教育,以其师资力量薄弱,正成为均衡教育资源和改善教育薄弱环节的重中之重。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国围绕均衡教育发展,一直在破除教育领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正意图加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确保一系列举措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就是确保经费投入的科学、高效,杜绝出现经费落实环节被层层扣除的现象。他认为,政府投入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一定要以公开透明为前提向基础教育倾斜。

实际上,这也正是《意见》试图加以制度约束的。《意见》提出要切实保障经费。“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补助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和东部部分困难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中央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支持欠发达地区。而为确保资金直达有需要的薄弱地区,《意见》还重申了“省级统筹,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即由省级统筹相关资金和项目,合理确定工作目标和任务,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倾斜力度。

此外,对教师待遇提升,吸引更多教师流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也是包括吴遵民在内教育学界多年来的普遍呼吁。《意见》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依法加强义务教育教师收入保障,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职称评定等要向中西部农村教师倾斜。

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真金白银不可或缺,用好每一分钱都是对推进我国教育事业走向更趋公平而负责。《意见》要求各地要牢固树立“节俭办教育”的理念,不得规划建设豪华学校。为此,《意见》明确要做好督导检查。要求各地要加大资金和项目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吴遵民认为,强化制度约束确保教育经费高效利用,弥补中西部等薄弱地区教育欠账,势必将逐步促进教育均等化的更快实现。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