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在北美作战总部开张任务是阻大国战争血腥结果

2021-07-19 11:45:来源:环球时报军事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据美国《防务新闻》网站报道,7月16日,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市,北约和美军领导人聚集在北约联合部队司令部,庆祝北约在北美的第一个作战总部投入运行。

仪式在美国两栖攻击舰“奇尔沙治”号上举行,美国海军上将安德鲁•刘易斯指出,新的总部将负责大西洋和北极地区。北约还有另外两个联合部队司令部——一个在荷兰的布伦松(被认为是欧洲的心脏),另一个在地中海地区的意大利那不勒斯。

【安德鲁-刘易斯】

刘易斯领导美国第二舰队和诺福克联合司令部,这两个部队都是近年来为应对俄罗斯在大西洋的潜艇活动增加、北极地区军事和商业交通等因素增加而成立的。这些因素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确保欧洲和美国之间航道安全的兴趣。

刘易斯说,在弗吉尼亚州建立第三个联合部队司令部,在北美和欧洲之间建立了联系,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北约全面集体防御和安全。诺福克联合部队司令部是北约在北美的第一个作战级总部,也是北约内部的大西洋责任单位,增强了北约的战备和反应能力。

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将军也在会上发言,他阴沉地描述了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国竞争的影响,并说北约和新的联合会司令部有责任确保这种情况不再发生。

米利在仪式上发表20分钟的讲话,他说:“一旦发生武装冲突,这个司令部的任务就是打大西洋战役。”。刘易斯和他继任者“将是负责‘大西洋之战’的海军上将。……我要告诉你们,北约的生存,未来欧洲战争中战斗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司令部的成败。”

米利深谙大国竞争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父亲曾作为海军水兵,与登陆硫磺岛的海军陆战队一起战斗。美国最高军事指挥官说,美国和北约现在必须采取行动,避免再次发生世界大战。

【马克-米利】

“我认为,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潜在的不稳定时期,因为一些国家——不是所有国家,而是一些恐怖主义集团,也许还有一些不守规矩者正在寻求破坏和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他们试图削弱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合作和集体安全体系。”

他还说:“76年前二战结束时制定的一项法令依然在不断变化的今天发挥作用。”他说,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在硫磺岛上,大约有70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阵亡,21000名日本人阵亡,仅仅用了19天的时间。从1914年到1945年的短短31年时间里,当时的大国之间爆发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5亿人在大国战争中丧生。

米利谈到了战争的一些数字:1918年秋天,美国远征军在默兹-阿贡战役中战斗了六周,期间有260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死亡;1944年夏天的八周时间,从诺曼底内陆海滩到巴黎,有42.5万名士兵受伤或死亡,其中有3.7万名盟军士兵丧生。

“这是大国战争的屠杀式代价。这就是这个已经存在了75年的国际秩序所要防止的。这就是诺福克联合司令部所要做的,就是阻止这种结果,”他说,北约正在经历重大的变化,战争的性质,如何战斗,北约与之战斗的组织,北约使用的技术。

“有一整套技术正在推动根本性的变革,如果美国军方和北约作为一个联盟,不适应和采用这些技术,不能做到‘第一名和最先进’,如果不能在未来10年或15年内把这件事做好,就会让76年前发生的事情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掌握这些技术的国家,将这些技术与他们的理论结合起来,发展他们的领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技术,很可能在下一场战争开始时拥有重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优势。事实上,这可能贯穿整个战争期间。因此,掌握战争性质的变化很可能是一名职业军人在未来10-15年里最重要的事情。”米利说。

【充当会场的“奇尔沙治”号】

米利对目前有关国防开支的辩论表示赞同。他说,战备和现代化都很重要,但他警告对手,目前美国和北约的作战能力很强。“挑战将在未来,在不远的将来,这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米利说。

刘易斯在仪式结束后对《防务新闻》说,由于北约没有自己的专属军队,因此依靠成员国对各自的作战能力进行正确的投资。但他说,像诺福克联合司令部这样的组织可以通过将不同的能力结合在一起来帮助北约,为北约领导人创造一个共同的行动图景,并确保建立一个结构,以便北约盟军迅速部署在一起应对危机。

刘易斯补充说,例如,每次从诺福克部署一艘军舰,它不仅是美国的军事资产,也是北约通过诺福克联合司令部共同行动图景中的一个节点。他解释说,建立大西洋和北极的清晰图景将有助于北约了解“正常”情况,以便北约能够迅速发现异常情况并作出反应。

最近,北约在葡萄牙海岸举行了“坚定卫士”演习,这是美国海军和诺福克联合司令部首次尝试,把一个从北美部署到欧洲的部队集成到其他部队中,以支持大西洋东岸的军事行动。

作者: 孔新 版权稿件,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文章内容系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