吓出冷汗,半瓶退热药被宝宝一饮而尽!

2021-08-05 05:25: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原文链接:点击获取

本文涉及专业知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误服退热药我们该怎样处理?

4岁的彤彤患手足口病发热,晚上10点爸爸给他服下5ml布洛芬混悬液后,随手将剩余的半瓶布洛芬放在了床头柜上,之后就同宝宝一起睡下。

夜里12点半,彤彤睡眼惺忪的去小便,返回床上前,迷迷糊糊的将剩余的半瓶布洛芬 (约50ml) 一饮而尽。爸爸发现后瞬间惊出了一身冷汗,赶紧带着宝宝前往医院……

退热药几乎是每个家庭中的必备药,宝宝常用退热药是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儿童剂型颜色鲜艳,口感好,若储存不当很容易被宝宝当做果汁误服;有些家长误将成人制剂应用于儿童;还有些家长认为退热效果不佳私自增加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以上情况都可能导致药物过量现象。

那么,误服或过量服用退热药会对宝宝产生怎样的影响,家长应如何处理呢?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一一揭晓。

布洛芬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 (COX) ,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解热、镇痛、抗炎作用。

1.特点

  • 口服吸收率迅速、吸收率高 (85%);

  • 蛋白结合率高90%-99%;

  • 1-2小时达峰;

  • 消除半衰期为2小时,过量服用时半衰期延长;

  • 肝脏代谢,无活性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

2.剂量

  • 退热常用剂量为10mg/kg,每6-8小时1次,最大日剂量为40mg/kg;

  • 抗炎的初始剂量为30-40mg/ (kg•d) ,最大剂量为50mg/ (kg•d) ,分3或4次给药;

  • 轻至中度过量:<400mg/kg,抑制COX的药理作用增强,损害胃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降低肾血流量,损伤肾功能,降低血小板和血管对损伤的正常反应;

  • 严重过量:>400mg/kg,可能发生神经毒性、低血压、低体温、代谢性酸中毒。

3.过量的临床表现[1]

  • 大多数患儿没有明显症状,少数出现症状在4小时内发生,包括恶心、呕吐、腹痛、头痛、嗜睡、视力模糊、耳鸣、头晕等;

  • 危及生命的毒性反应很少见,通常在摄入量大于400mg/kg时可能发生;

  • 致命性毒性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心律失常、肾衰、癫痫发作等。

4.处理措施[2]

  • 目前布洛芬没有特效解毒剂,若宝宝无症状,且摄入剂量小于100mg/kg,不用干预,密切观察就行;

  • 若宝宝误服剂量大且在服药1小时内就诊,神志清醒情况下,可使用1剂活性炭,不建议活性炭和泻药联用,可能导致患儿呕吐和脱水等不良反应;

  • 布洛芬分布容积低,蛋白结合率高,多剂量活性炭和血液透析不能增加布洛芬的清除;

  • 对于重症患者,应根据症状进行相应的支持治疗:

    a.呕吐:常呈自限性,可给与止吐药,如昂丹司琼;

    b.胃炎:口服抗酸药 (氢氧化铝等) 或H2受体阻滞剂 (雷尼替丁等) ;

    c.代谢性酸中毒:补液治疗无效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可给予碳酸氢钠;

    d.癫痫:予地西泮治疗。

好在有惊无险,文章开头提到的误服布洛芬的宝宝,体重21kg,服用布洛芬约1g (小于100mg/kg) ,在医院急诊密切观察后,患儿情况平稳,无异常表现,随后离院。

我们再来看另一种儿童常用的退热药:

对乙酰氨基酚

非甾体抗炎药,抑制COX,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许多复方感冒药中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联合使用就会导致剂量增加。治疗剂量的对乙酰氨基酚非常安全,过量使用可导致肝坏死。

1.特点

  •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

  • 1.5-2小时达峰 (剂量过大或同服减缓胃排空药,达峰时间可延迟至4小时后) ;

  • 消除半衰期为2-4小时,发生肝毒性时消除延长。

2.剂量

  • 12岁以下儿童:每剂10-15mg/kg,每4-6小时1剂,24小时不超过4次 (最大剂量75mg/kg/d) ;

  • 12岁以上儿童:每剂325mg-1000mg,每4-6小时1剂,24小时不超过4次 (最大剂量4g/d) ;

  • 儿童急性中毒剂量为150mg/kg。

3.急性中毒临床表现[3]

  • 第一阶段 (过量摄入24小时内) :胃肠刺激,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厌食、嗜睡等不适症状;

  • 第二阶段 (过量摄入24~72h小时) :这期间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阳性体征,表现良好,但亚临床和生化指标显示开始出现肝毒性。肾毒性和少尿可能在这个阶段进一步发展;

  • 第三阶段 (过量摄入72~96小时) :这一阶段出现明显肝细胞坏死,阳性体征和症状根据肝损伤的严重程度而变化,如果及时进行干预治疗,可减少肝细胞的死亡;

  • 第四阶段 (过量摄入4天~2周内) :约70%的患者在急性肝衰竭后存活并进入恢复期,大多数患者在7天内可完全恢复,严重的患者恢复可能稍慢。

4.处理措施[4]

  • 如果宝宝误服对乙酰氨基酚,家长发现及时,可立即催吐;

  • 若误服有一段时间,但在4小时内就诊,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活性炭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

  • 存在肝毒性风险时,使用解毒药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

图1.血清浓度高于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治疗列线图(仅限摄入4-24小时内)

图源:UpToDate

a.单次剂量超过150mg/kg或总剂量超过7.5g;

b.已出现肝毒性的实验室证据;

c.已经发生了肝毒性需要保肝治疗。

用药安全无小事,最后还要提醒宝爸宝妈,平时要加强家庭药品安全管理,避免宝宝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

参考文献:

[1]Holubek W,Stolbach A,Nurok S,et al.A report of two deaths from massive ibuprofen ingestion.J Med Toxicol 2007;3:52.

[2]Levine M,Khurana A,Ruha AM.Polyuria,acidosis,and coma following massive ibuprofen ingestion.J Med Toxicol 2010;6:315.

[3]陈熠媛,陈硕崴,张谢,吴俊男,张学松,宋毓飞.对乙酰氨基酚肝毒性研究进展[J].浙江医学,2019,41(08):852-853+858.

[4]蔡晧东.系列问答141——对乙酰氨基酚缓释剂中毒与常释剂中毒的解救有何不同?[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8,20(04):295.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麦迪森

本文 审核:王树平药师

责任编辑:CiCi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欢迎转发朋友圈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作者:佚名